上海集爱医院彭献东医生:心若向阳,无畏悲伤 ——立秋记

0

总编简介:美董博士为美董海外医疗创始人董寿伟,PACCLINIC太诊国际医院(磨丁)院长,美国生殖医学协会ASRM会员,民革党员,青联委员,政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奖获得者。

【辅生资讯网试管婴儿辅助生殖专家文章】

王女士在一个繁忙的周六来到我的诊室,那天是立秋。陪同她来的不只有她的丈夫,还有居委会干部。那天她等待了很久,进入诊室已经接近下午5点。46岁,月经尚规律,还没问到生育史,她就忍不住开始哭泣,在一旁居委会干部的补充下,我了解到,她唯一的儿子在跨年夜踩踏事件中意外去世。在进行了大半年的心理调整后,王女士和她的丈夫在政府的资助下准备再来生育一个孩子。我再三向他们夫妇强调了这个年龄段的成功率,我指的成功率并非怀孕,而是指生下孩子,这个成功率说起来特别心寒,但是我依然要反复告知患者,因为试管是一个对人力财力乃至精神层面都有所要求的过程。在面临大概率失败的前提下去做尝试还是要慎重的。在诊室外,他们商量了很久,最终王女士的丈夫搀扶着她走进来,表示无论怎样都要进行尝试。

术前检查进行的很顺利,王女士的身体机能各项都不错,当然,除了卵巢功能——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能规律的来月经已是不错,卵巢功能下降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王女士的AMH为0.14,这个数字让她很绝望,各种互联网百度让她觉得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因此在本来拟定进入促排卵周期的那天,王女士表示要求放弃,无论一旁的居委工作人员和丈夫怎么劝说,告诉她该做检查都做了,怎么都应该试一下,越拖就越没希望。“彭医生,我能成功吗?”“很难,但我们可以努力争取一下”,即便一旁的家属非常希望我能多给她一些鼓励开始这个周期的治疗,但是我无法为了鼓励而去鼓励,我必须如实地告知她真实的情况。“但是,如果现在不试,后面会更难”,我还是和她强调了一下。经过了短暂的挣扎以后,王女士还是选择了放弃。

“转机?”

对于高龄又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患者来说,无论做何种选择,我都非常理解,因为生活除了孩子还有其他,试管的过程绝对不是一种享受,拖着沉重不堪的心情来进行治疗更是一种煎熬。但让我非常意外的是,王女士夫妇在第二年的春天又来到了我的诊室,要求试管治疗。45岁以后,年龄每上升一岁,离成功又远了一大段,但这一次,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可能只成为一种尝试,王女士的态度都格外坚决。“上个月,我遇到有一位年龄与我差不多的患者,在您这里,据说就做了一次,就成功了。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应该来试一试。”“人与人的生理机能相去甚远,就像有人是天生的运动员,有人年过半百还能自然怀孕一样,但是你的身体情况就是你这个年龄的情况,并不乐观,而且即便怀孕,流产也是大概率,我建议你们做三代”。我不希望给到她盲目乐观的自信,因为这个年龄段,第一次尝试往往是迎头痛击。“彭医生,你说的我们都懂,但是我们都年纪大了,三代还要养囊,还要筛查,概率太低了,我们不做。我们这次都想好了,无论如何也要试一把,拜托了”,王女士的丈夫很郑重地说。由于王女士准备进周期那天的FSH值过高,我们被迫取消了促排卵,选择了自然周期,幸运的是,当月王女士竟然有2枚卵泡同时发育,我们在月经第10天进行取卵,获得2枚成熟卵子,受精后,第三天形成了1枚可移植胚胎,考虑到她年龄大,囊胚培养成功率很低,但是当月内膜很不错,有10mm,我们选择了新鲜胚胎移植。从我的专业角度来说,囊胚培养应该是更优的选择,虽然我们无法和患者许诺体外可以和体内达到完全一致的培养环境,但是,目前为止,囊胚培养依然是过滤发育潜力不佳的胚胎的最可靠方式。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超高龄患者,更多地是博弈大过了保险。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但我们必须尊重患者的选择,以期达到一个兼顾专业意见又照顾到患者依从性的平衡。移植后14天,王女士满脸欢欣地来到诊室,她怀孕了,而我则是担心大过欣慰,因为这个年龄段,大部分的怀孕会以流产告终。我还是没有忍住在一报的时候给她浇了点冷水,告诉她,后期可能会发育不良,但是王女士和她丈夫似乎被当下的喜悦笼罩住了,信心满满的告诉我,这次是老天注定的,他们有感觉,不会有问题。我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黄体支持的方案,看她一路从一报闯过4报(怀孕4~9周),我也认为这次他们被眷顾了,相对于科学规律,我们都更爱“奇迹”。很可惜,在一路过关后,王女士在5报的无创筛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并且在17周经过了羊水穿刺确认,最终进行了引产。

现实:“改变”

再次见到王女士的丈夫,是他带着一对年轻的夫妇来我这边做试管,空隙期间我还是没忍住问他王女士的情况,他非常坦然的说,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也算拼了一把,最终不好,也是命。为了避免环境影响,他们卖掉了老房子,住到了市郊,宽敞很多,虽然上班都要1个多小时,但是感觉也更充实些,空闲期间养养花,跳跳广场舞。就这么三言两语,我看不出他眼底的表情,却让我欣慰很多。

写在最后

我很庆幸王女士夫妇走出了阴霾,这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夫妻之间的彼此扶持有关。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宽,这两年社会对失独家庭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媒体的侧重点更多地是“惨烈”,但是我们忘记了,他们需要的是冲淡那段经历,重建生活。无论是通过医疗技术带来新的家庭成员让他们找到情感寄托,还是心理指导让他们走出自责和痛苦;无论是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身;无论是远行还是原地破茧新生,一切都是为了让人生不只是萧瑟——心若向阳,万物生光。

本文是彭献东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