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朋满座,国内外专家共话发展

2+


中国妇产科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第二十一届生殖内分泌及辅助生育技术学习班开始了第二天的大会日程。场内各位代表依然沉浸在这场热烈的学术盛宴之中。本次大会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亲临现场授课,直逼辅助生殖技术理论与实践最热点的问题与最新的学术知识,共同探讨辅助生殖技术新进展。中国妇产科网作为合作媒体对此次盛会进行全程现场报道。


学术讲座
林羿教授: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林羿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的精彩分享。林羿教授结合自身体会,严谨而又深刻地介绍了科研论文如何撰写和发表,文章中数据图表如何选择和排布,技术路线图如何构思和绘制,并生动形象地分析了发表科研论文、开展科研项目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逻辑关系,强调了一篇论文的整体科学价值对文章发表的重要影响,逻辑严谨性和合理性对于科学论文的重大意义,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简要介绍了自己所带领的课题组近年来在滋养层细胞功能与妊娠相关疾病发病机制方面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灿权教授: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现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灿权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现状”的讲座。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在基因组水平上对不同目标基因进行“编辑”的遗传操作技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基因序列的了解越来越深,基因测序成本越来越低,再加上测序的深度越来越深,基因编辑工具也正在往更高的切割效率、更精确的切割位点以及更高的HDR修复效率方向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在基础生物学研究、生物技术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多个领域有了更为广泛地应用。周灿权教授通过对基因编辑的意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史、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现有研究成果的介绍,对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前景和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最后,周灿权教授讨论了基因编辑发展前景中值得关注的四大热点和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对人胚胎基因编辑中面临的安全性、有效性、嵌合体发生等问题提出了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的探讨。
 William Chang教授:激活素在人类卵巢的功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客座教授William Chang为我们讲述了激活素在人类卵巢组织中的功能。Activin在结构及功能分类上隶属于TGF-β家族成员,而激活素根据不同的分子结构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其中,Activin A在人类卵巢颗粒细胞可由泡膜细胞分泌的BMP4及BMP7所调控。在调节人类卵巢组织功能中,Activin对激素的生成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可调节卵巢组织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激活素在细胞外基质和Inhibin B的生成、排卵及黄体的形成、卵母细胞成熟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卵巢组织中的Activins在抑制过早黄素化和促进成熟排卵中起重要作用。William Chang教授通过对激活素的结构及其异构体的介绍,详细阐明了激活素在调节女性生育功能过程中的机制。王晓红教授:基因组技术在功能性出生缺陷诊断中的应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晓红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基因组技术在功能出生缺陷诊断及防控中的应用”的精彩分享。出生缺陷日益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挑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NICHD对出生缺陷的定义是指出生时出现的,可导致身体残疾、智力和发育障碍以及其他健康问题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其中,功能出生缺陷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以高通量测序为主的基因组技术,尤其是全外显子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出生缺陷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加之人口遗传变异数据的不断增加,致病基因突变的发现率不断提高,我们对功能出生缺陷疾病的遗传基础有了更好地了解,功能出生缺陷疾病的诊断和防控也有了不断地改进,同时为这类疾病准确的预后、管理、监测和遗传咨询提供了更好的支持。王晓红教授提到,我国正处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新时代,减少出生缺陷率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基因组技术可以贯穿个体及人群健康的各个环节,可为我国孕育“健康孩”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基因组筛查能了解中国人群疾病携带率,是未来健康大数据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国策的重要措施。

 

匡延平教授:卵子源性的受精障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辅助生殖科主任医师匡延平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卵子源性的受精障碍”的精彩报告。匡延平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卵子源性受精障碍的遗传学因素中WEE2基因的重要性。WEE2基因又称WEE1B基因,在卵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在受精过程中一过性表达,随着卵子/胚胎发育进程,WEE2表达降低,8细胞后基本无表达。目前已知有22个WEE2突变位点,WEE2基因突变后卵母细胞及纺锤体形态正常,小鼠卵母细胞激活试验正常,ICSI后可以产生第二极体,然而不能形成原核。匡延平教授建议,在卵子源性受精障碍的诊断与处理中,首先对男女双方的基因进行检测,以判断受精障碍是否是卵子源性,可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卵子源性受精障碍在不孕不育患者中有很高的比例,对卵子源性受精障碍机制的研究在生殖领域中有很重大的意义。

 

李铮教授:从无到有:精子发生障碍关键诊疗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李铮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名为“从无到有:精子发生障碍关键诊疗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的精彩报告。李铮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和科研经验,为我们详述了四个关键技术:1.明确病因,解析精子发生障碍诊疗新靶点。李铮教授基于精子发生障碍临床大数据库,国际率先阐明精子多发鞭毛畸形等精子发生障碍致病新基因。2.建立体外体内精子发生新体系。李铮教授国际率先报道人精原干细胞可以体外诱导向精子细胞分化,并具有受精潜能。3.建立无创评估生精小管与精子新技术,创建稀少/单精子冻融新技术。李铮教授国际上首先建立拉曼光谱法:评估精子与生精小管新方法,被同行认为是一种无创辨别生精小管的新方法,在生殖医学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4.提出生精障碍诊疗新路径,编制男性不育诊疗指南与共识。李铮教授建议建立男性不育的“三分法”诊疗体系,并写入国家司法鉴定技术规范。

 

朱依敏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手术策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主任朱依敏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手术策略的临床经验。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复杂不清,且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可导致不孕、自然流产、宫外孕、小于胎龄儿出生(SGA)、产前子痫、产科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腹腔镜检查和活检组织中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或间质是其鉴定的金标准。可分为浅表型内异症、卵巢型内异症、和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朱依敏教授指出,Lap术后对内异症采用不同评分系统对生育有不同的指导意义。朱依敏教授从病因、诊断以及手术中的生育力保存三个方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对各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让我们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了更深的了解。

 

杨菁教授:阴道超声对女性生殖功能的评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杨菁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阴道超声对女性生殖功能的评估”精彩讲座。阴道超声作为妇产科临床医师的“眼睛”,可以全面、一体化评估女性生殖功能,在对子宫形态及病变的评估、对卵巢功能的评估、对输卵管通畅性的评估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阴道超声的临床应用中,二维超声可以观察内膜厚度、类型及连续性,三维超声可以显示子宫腔整体形态及子宫内膜连续性。阴道超声以其安全、无辐射、可重复检查,且图像立体直观,诊断准确性高的优势,可作为临床诊断宫腔粘连的首选辅助方法。而超声造影是一种新的检查输卵管通畅度的方法,可实时动态显示子宫、输卵管、盆腔显影的过程,其优点除了超声本身的优点外,还可同时进行疏通治疗,患者检查后次月即可尝试怀孕。

 

武学清教授:子宫内膜容受性

山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武学清教授从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与我们一起探讨了子宫内膜容受性与种植窗这一问题。理想的内膜状态可以通过厚度、形态、容积、血流和子宫内膜蠕动性来判定。种植窗指“着床窗“,又称“着床窗期”,是指子宫内膜允许胚胎着床的一个极短的关键时期,在种植窗检测过程中,胚胎与内膜同步性有多种检测手段,除了超声观察内膜形态学和容积血流、组织形态学检查,还可以进行基因检测和子宫内膜容受性潜在标志物的检测。种植窗是一个广义的“时间”概念,需要考虑多种临床因素。武学清教授通过分析本中心2016年FET妊娠例数与子宫内膜厚度关系的大量临床数据,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为我们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子宫内膜容受性及种植窗,赢得了广泛好评。

 

梁晓燕教授:高龄不孕助孕策略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梁晓燕教授和我们一起探讨了“高龄不孕助孕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育龄夫妇推迟其生育计划,以及我国“二孩政策“全面放开,高龄希望生育父母的比例逐渐增加,探索高龄不育患者助孕的临床特点及助孕方案成为生殖医学领域热点。梁晓燕教授通过中山六院生殖中心的大量临床数据佐证,讨论了雌激素预处理、雄激素处理,生长激素处理,PGD-A,以及其他助孕策略如卵浆置换,卵子赠送等与高龄不孕夫妇助孕的关系,并强调了生殖周期中黄体酮的使用和冷冻囊胚移植对辅助生殖成功率的影响。梁晓燕教授通过阐述生育力保护策略,生育力保护机理,和临床治疗措施三个方面,为我们分享了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谭季春教授:经血干细胞分离技术及在内膜修复中的作用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谭季春教授和我们分享了经血干细胞分离技术及在子宫内膜修复中的作用。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各种特殊的细胞类型,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人类子宫内膜是一种高度再生的组织,在女性生殖年龄经历了400多次的再生和脱落周期。大量证据均可表明子宫内膜中存在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干细胞,多数存在于子宫内膜基质的细胞龛内。谭季春教授提到,经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形态观察、核型分析,以及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标志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等方法来分离。CD140b和CD146的共表达已被用于分离eMSCs和MenSCs,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CD45和CD133可被用作经血干细胞的阴性标志物。经血干细胞临床上的应用优势包括高度自我增殖能力,来源丰富,低免疫原性,有多向分化潜能等,谭季春教授也详细说明了MenSCs在治疗IUA中的作用。然而经血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损伤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相信随着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学的不断发展,MenSCs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中国辅助生殖生育医学资讯网

【Reproduction News】生殖医生经纪

欢迎投稿:info@reprodnews.com

2+